匈牙利国家队打法-匈牙利国家队打法视频
匈牙利足球实力
目前,匈牙利10分居首,意大利8分第二,德国6分已无缘出线,英格兰5场不胜提前降级。末轮匈牙利将在主场对阵意大利,战平即可晋级欧国联决赛圈,而意大利必须要赢球才能出线。
其实提到匈牙利足球,上点年纪的球迷们一定是有相当深刻的印象,上世纪50年代,作为欧洲劲旅的他们曾横扫世界,1954年世界杯,当时鼎盛一时的他们在小组赛就把德国人打的七零八落,
但“伯尔尼奇迹”的出现让匈牙利高捧奖杯成为了泡影,但以传奇球星普斯卡什为代表的那批匈牙利球员,还是让全世界球迷认识了他们。
随后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作为曾经豪门的他们开始逐渐落寞,自1968年最后一次加冕奥运会男足冠军之后,他们就再没斩获过任何洲际赛事的冠军头衔了,
而在球员培养方面,别说像普斯卡什、柯奇什这种级别的超巨,就连能在欧洲五大联赛占据主力位置的球员都凤毛麟角,匈牙利足球的坠落速度,还是多少有些令人唏嘘的。
直到2016年的欧锦赛,阔别大赛多年的他们才重新亮相,而殊不知这次登场,他们就扮演了“搅局者”的角色,当时他们和奥地利、冰岛以及葡萄牙同处一组,
最终他们以1胜2平的不败战绩小组第一出线,只不过在淘汰赛首轮不敌比利时,无缘8强,而从那时候开始,大家开始意识到,沉寂了50多年的传统豪门,有了复苏的迹象。
关于足球各种阵型的来源及介绍?
欧洲篇
一、20年代~30年代阵式:1-1-9,2-3-5,WM(3-2-5)
起因:20年代越位规则的发明成为阵式变化的催化剂,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采用2-3-5阵式,奥地利是在’5 4世界杯仍采用2-3-5的国家。
变革者:查普曼(英格兰阿森纳俱乐部)
波佐(意大利国家队)
拉帕恩(瑞士国家队)
进程:查普曼对越位制的认识要领先他人一步,他对2-3-5进行改良,把中后卫放到两个中卫之间,两员内锋向中路靠拢,将这些位置用线连起来,就象英文字母W和M,阿森纳骄人的战绩让查普曼成为足坛的传奇人物。
波佐带领意大利首度夺取世界冠军(1934)时用的是2-35阵式,四年后波佐带队到法国卫冕,他并用了旧式的拖后中锋,在防守上加多一名狙击手,这种意大利式的WM战术被奥地利人拉帕恩进一步发展,他不要求两名内锋向中路收缩,两名中卫的分工更明确,一名盯住对方的中锋,另一名则在对方中锋向两侧分球时堵住对方的内锋突击。中场方面则撒回一名内锋,与拖后中锋组成球队进攻的核心,四名前锋则专职负责进攻。
二、40年代末~50年代初阵式:3-3-4起因:二战后意大利足球发展迅速,米兰双雄,尤文图斯和罗马大量引进南美和瑞典前锋,对意大利许多小型俱乐部造成巨大冲击。
变革者:罗科(帕多瓦俱乐部)
方尼(国际米兰俱乐部)
进程:罗科是第一位想到用严密的防守来防范明星外援的教练,他把拉帕恩伦称“瑞士门栓”的防守战术发扬光大,帕多瓦队把得分的希望更多倚靠他们迅雷不及掩耳的反击上。乌迪内斯学习这种阵式后也获益良多,由于3-3-4在实战中的成功,连大俱乐部也开始采纳,国际米兰教练方尼以防守为本的踢法让球队五十年代两度称雄意甲,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国际米兰迎来了多才多艺的教练赫雷拉,他生于摩洛哥,在阿根廷接受教育,在法国和西班牙的足球圈得到薰陶,他将足球天才和人盯人的战术整体结合在一起,结果他们一举夺得欧洲冠军杯和世界俱乐部杯冠军,这就是意大利人名闻于世的混凝土防守战术,直至八十年代中期萨基引入全方面的攻守平衡战术后,意大利人固有的安全第一的足球哲学才有所改变。
三、东欧奇葩—匈牙利“革命”50年代初
阵式:4-2-4,3-2-5(隐形前锋)
起因:欧洲大陆刻板的三后卫对足球发展产生越来越多负影响,实干的东欧教练决心为足球注入更多激情。
变革者:塞伯斯(匈牙利国家队)
进程:他们首先在位置上编好固定号码,中卫的号码是3号,左、右中卫的号码是4号和5号,一名负责进攻的中后卫与拖后中锋有机地联系,他们将对方的内锋吸引过来,然后己方向两名居中的前锋发动猛攻,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可是他们与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两场交锋震惊了足坛,53年他们在温布利6:3大胜主队,次年英格兰回访布达佩斯,岂料输得更惨(1:7)
可惜匈牙利在’54世界杯决赛轻敌负于西德,后来苏联出兵镇压布达佩斯,大批匈牙利球星流亡海外,这次足球革命难免给人遗憾。
四、英格兰卷土重来60年代~80年代阵式:4-4-2变革者:拉姆齐(英格兰国家队)进程:英格兰好不容易争取到世界杯的主办权,拉姆齐的这一发明对足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几乎成为所有职业球队在本世纪内采用的阵式,首先,它确保防守有足够的人数,其次,中场有更多的主动权,为两名前锋提供充足的支持,而且对两名前锋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
五、70年代阿贾克斯荷兰国家队
阵式:4-3-3变革者:科瓦克斯(阿贾克斯)
米歇尔斯(荷兰国家队)
虽然荷兰队和匈牙利队一样,是世界足坛的无冕之王,但他们发明的全攻全守足球确实掀起波澜,球王克鲁伊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流畅的传接穿插常常让对方不知所措,这类踢法对球员的个人能力要求极高,他们不仅仅要擅长阅读球赛,还要多才多艺。
六、90年代巴塞罗那
阵式:3-3-3-1
变革者:范·加尔(巴塞罗那)
进程:博斯曼法案的实施让财大气粗的俱乐部可以网罗各国精英,范加尔把大半支阿贾克斯的名将招揽帐下,再配上南美和南欧的技术型球星,他可以在排阵上游刃有如,不过这种踢法对后卫和单一中锋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巴塞罗那成绩有起复就不足为奇了。
南美篇
南美能与欧洲在足球方面平起平座。与他们阵式的演变亦步变趋有关,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三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直至50年代初期南美三强基本上以2-3-5为主。
传统上穿5号球衣的球员都是力量主帅,攻守兼备的角色。阿根廷在这方面可谓一脉相承。无论他们的阵式怎样变化,他们却十分注重5号队员的培养,例如80年代的巴蒂斯塔,今天的雷东多和阿尔梅达。
巴西劲旅弗拉门戈的巴拉圭教头索利赫率先跳出2-3-5的模式,他把两名内锋撒回后防,1958年巴西国家队突然排出4-2-4的阵式,令世界大吃一惊,战术上巴西无特别过人处,然而他们拥有四名超级前锋的事实使这种阵式一下子风靡欧洲,巴西当时的天才球员有迪迪、瓦瓦、“小鸟”加林查和“一代球王”贝利。
阿根廷和乌拉圭花了近十年才发展他们自成一派的4-2-4阵式,他们都保留强壮的5号队员,巴西却不屑这样做,从民族性的角度上看,巴西人更讲究观赏性,相反欧洲移民占主导的阿根廷和乌拉圭更务实。
1962年世界杯巴西教练莫雷那认为球队年龄偏大,贝利又受伤,所以他不乐意使用冒险的4-2-4阵型,他把左边锋扎加洛(’98世界杯巴西主帅)撒回中场,变成4-3-3更讲究攻守平衡。4-4-2风行世界近20年后,84 ’欧洲锦标赛得主法国在阵式上有轻微的变化,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还是创造力丰富的南美人,当时许多教练认为三后卫无疑是自杀式的表现,阿根廷教练比拉尔多手中有新球王马拉多纳这张王牌,他大胆地采用了3-5-2阵式,86年墨西哥世界杯基本都在中午开球,高原反应和炎热的天气导致欧陆化的踢球难施其技,比拉尔多认为每队只用2名前锋,所以他用两名盯人中卫和一名清道夫已绰绰有如。这样就可以释放一名后卫,中场的人数增加到5个人,于是阿根廷在后防稳固的基础上加强中场的压迫力,因此纯粹把英格兰四分之一的失利归咎于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有失公正。
此后南美和欧洲的阵式互相影响,但没有明显的变化,一个资深球迷可以从欧洲五大联赛发现一些细微的演变,有人喜欢用4-5-1,有人倾向双后腰的平行站位,更多的教练习惯用一名前腰给双前锋以足够的支持。
自查普曼发明拖后中卫的WM战术,到今天的三后卫协防,足球阵式的进化刚好走了一个循环。
足球三次革命是什么意思
第一次是在1953年,匈牙利人领导了这次"革命"。
当时国际足坛被1930年出现的"WM"式阵型统治达20余年,各队都脱不了这个框框。两军对垒,我的"M"式防守对你的 "W"式进攻,一个盯一个,谁也跑不了,攻守人员平衡,均势总难打破,气氛未免沉闷。
却说战后的匈牙利,一代球星悄然崛起,由普希卡士、柯奇士、希代古提、济克、齐博尔等名将于1950年组成的国家队,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上力克群雄独占鳌头,一时名声大噪。谁料此举却为号称"足球王国"的大英帝国所侧目。英国国家队发下战表,约匈队到伦敦一决雌雄。匈队素知英国乃现代足球发源地,其国家队在本土作战历90年不败,怎敢怠慢,遂在教练斯泽贝斯的率领下,暗中操演阵法,要以奇兵制胜。
1953年秋,伦敦著名的温布莱体育场座无虚席,两队健儿在数万观众为英国队助威的呐喊声中拉开战幕。开赛后英队越打越觉别扭。原来匈队在后防线上仍用"M"式防守,盯英队五员锋将,在前锋线上却采用了新阵型,即将原突前的中锋回撤,引出对方中后卫,却以两名原拖后的内锋插到第一线,占据对方防线中间的空当。这一变化令英队后防不知所措,一片混乱,漏洞迭出;而匈队队员凭借熟练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打得得心应手,终场哨响,6:3,匈队大获全胜,四前锋打法初露锋芒。时隔数月,英队于1954年初东征布达佩斯,欲报一箭之仇。匈队仍以 "四前锋"阵式迎敌。这次英队输得更惨--1:7。匈队创新的打法和高超的球艺震动了世界足坛。1954年第5届世界杯赛在瑞士举行,匈队以横扫干军之势,9:0胜南朝鲜,8:3胜联邦德国,率先进入前8名,接着又以两个4:2相继淘汰了南美两强--巴西和乌拉主,取得与联邦德国争夺冠军的决赛权。赛前,各界几乎一致认为冠军非匈牙利莫属,开赛后仅8分钟匈队便以2:0领先更证实这种看法的正确。谁料此后形势逆转,德队以顽强的防守顶住匈队的轮番进攻,进而以充沛的体力压制对手,反以3:2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赛后评论一致认为,匈队虽然失利,但他们仍不愧为"无冕之王",他们首创的四前锋打法推动了足球运动加速发展,普希卡士等人精湛的球艺开创了足球的新境界。这就是现代足球的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始于1958年,世界闻名的巴西队是它的领导者。
当时的巴西队群英荟萃,后防有基尔玛、贝利尼,稳健老练,中场有迪迪、山度士组织进攻,出神入化,更兼有一条锐利无比的锋线--速度奇快,精于过人突破的加林查,射门准确果断的瓦瓦和当时年仅17岁、但球艺已炉火纯青的贝利。
在当年于瑞典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杯赛中,巴西队排出了4-2-4阵型,前锋线上沿用了匈牙利创造的四前锋打法,后卫线则针对三后卫难以防住四前锋的弱点作了变动,从中场撤回一人补到中卫位置,以四后卫对位盯住对方四前锋,这样就稳住了后防,进而能以四前锋人数的优势攻破对方的三人防线。如果说4-2-4阵型有弱点的话,那就是它中场人员过少,但由于当时巴西的两名前卫迪迪和扎加洛能力超群,所以中场并不显得吃力。
这一届世界杯巴西队以优雅的技术和变化莫测的球路陶醉了所有观众。他们连克苏联、英格兰、奥地利、威尔士、法国等劲旅,令当年世界最佳守门员雅辛望球兴叹,创世界杯最高进球纪录(13球)的方丹也一筹莫展。最后在决赛中他们与东道主瑞典队相遇,巴西队仍以4-2-4出阵,结果在一场一边倒的比赛中巴西队以5:2大胜,首次捧得世界杯,连在场的数万瑞典观众也被他们高超的球艺所征服,长时间地鼓掌欢呼。
从此,巴西队成了世界足坛的最强队,他们首创的4-2-4打法为各队所效法,称为现代足球的第二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始于1971年,荷兰队是它的代表。
1970年第9届世界杯赛巴西队第三次夺得并永远占有了"雷米特"金杯,令欧洲足坛人士大为沮丧,甚至有人断言欧洲足球已告衰落。但就在这时,一支过去默默无闻的球队却异军突起,打破了欧洲足坛万马齐瘖的局面,他们连夺1971、1972、1973年三届欧洲杯冠军,真如探囊取物一般,使球圈内外惊叹不已。这就是克鲁伊夫领导的荷兰"阿亚克斯"队。
克鲁伊夫个子不高,身形瘦削,满头金发,像个书生,但一上球场,他却满场飞奔,时而在对方门前冲击,时而又在本方门前补漏,故尔人称"荷兰飞人"。加之他头脑清楚,脚法极佳,既能在中场穿针引线,又能在门前连过数人突破,且经常出人意料地举足妙射,一时间声誉鹊起,于1971、1973、1974年三次被选为欧洲"足球先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三捧欧洲"金球奖"的人物(第二个是普拉蒂尼)。
当时"阿亚克斯"队教练米赫尔斯以克鲁伊夫为中心,设计了一套"全面型"(或称"总体型")打法,即有些人所说的"全攻全守"。这种打法并非仅仅是"十人进攻,十人防守",其精髓在于实现攻防的"机动性",即根据场上具体情况由队员灵活地采取对策,不受固定打法和固定位置的限制,而是各种打法交替使用:进攻时,时而打快速反击,时而又全线压上连续强攻;队员则大范围交叉换位扯乱对方防线;防守时,时而收回本方半场严阵以待,时而又压在对方门前连续拼抢,队员则根据就近原则轮转盯人。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与他们强壮的体格、良好的速度和耐力相结合,确实如虎添翼。1974年第10届世界杯赛前,许多人就预测冠军非荷兰队莫属。
岂料当时的联邦德国队见此打法威力甚大,暗中也学其精妙,意欲借主办国之利在世界杯赛中一展宏图。
第10届世界杯赛在联邦德国拉开战幕后,拥有克鲁伊夫、内斯肯斯、伦森布林克、克洛尔、苏尔比尔等名将的荷兰队果然身手不凡,他们一路过关斩将,如入无人之境。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及号称南美三强的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均败在他们脚下。
冠亚军决赛中,以贝肯鲍尔、穆勒、布赖特纳、奥维拉特、邦霍夫和马耶尔等组成的联邦德国队与荷兰队两雄相遇,荷兰队虽攻势如潮,把"全面型"踢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但终究在经验和意志方面比对手略逊一筹,更兼德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亦演出了"全面型"打法,终于在一场激烈的争夺之后,荷兰队以1:2败下阵来。
赛后各界一致认为,联邦德国与荷兰队的"全面型"打法是世界足球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荷兰队是这种打法的杰出代表。
从上述回顾我们看到,现代足球的每一次"革命"都出现了一种新的战术打法,它打破了旧的攻防结构及其平衡,大幅度地推进了足球技术水平的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球星。
我们期待第四次"革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