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是怎么做出来的-篮球是怎么做出来的
篮球是什么样子?
篮球为正圆体,外皮一般使用皮、橡胶或合成物质等材质制成,重量约为600至650克,周长为75至78厘米。篮球按型号可分为7号球、6号球、5号球和3号球。7号球重为600-650g,周长75-76cm ?;6号球重为510-550g,周长70-71cm ;5号球重为470-500g,周长69-71cm ;3号球重为300-340g,周长56-57cm。
其中,7号球为标准男子比赛用球,而6号球为标准女子比赛用球。
补充——篮球构造图:
内胆:篮球的最里层,由黑色橡胶制成;
缠丝:在球的内胆表面均匀缠绕的一层保护层;
中胆:内胆和表皮之间的橡胶支撑结构;
表皮:分为真皮、橡胶、合成皮三大类;
球嘴:对篮球充气时的通道。
谁知道最早的篮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篮球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旧译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J.奈史密斯博士创造的,起初,他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使球从篮筐里落下来竟花了22个春秋 最早的篮筐,因为是用来装蜜桃的竹制篮筐,篮筐下部有底,每次将球投进去后都要搬爬上去把球取下来才能重新开球继续比赛。反反复复搬爬上爬下取球,成了当时进行篮球游戏的一大累赘,于是,不少人有过改进篮筐的想法。不久以后,奈史密斯在与同事们的合议下,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创制出世界上第一副以金属材料做成的、底部没有封闭但其口径比球小的球篮。使用这种球篮比赛,每投中一球,比搬取球方便多了,因为它只需用竹竿将球捅出篮筐。但是,即便如此,此时还没有人想到要投进球后使球自动从篮筐里 落下来。 1893年,开始出现在篮留下面用网袋代替筐身和筐底的球篮,但进球后仍要用专门拴在网上的绳子将球抖落下来。这比用竹竿捅球似乎又进了一大步。用竹竿捅球和用绳子抖落球的篮筐,同时并存了较长一段时间。其间,运动员们还试想过别的一些改进办法,所以无底篮筐也开始在这段时期中出现过。直至 1913年,金属篮圈下面挂无底线网的篮筐才开始普遍采用。 谁会想到,从最动的搬取球,到去掉网底使投中的球自动落下来,就这么个今天看来很不起眼的创举,我们的先辈竟花费了22个春秋的心力。现代比赛用的篮筐更规范。按规定,它应包括篮圈和篮网两部分。篮圈内径45厘米,应牢固安装在规定的篮板上,篮圈离地面3.O5米,板面与篮圈内沿最近点为15厘米。篮网要用白色缆绳结成,长40至45厘米,悬挂在篮留下面。另外,还有一种在圈颈部位装有弹簧的“抗压”篮筐。不过,在世界大赛中使用这种篮筐,必须经过国际篮联技术委局会审查、批准。 篮板原来的名字叫“遮板”。随着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演进和完善,篮板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见下图)。 起初,在篮球还叫“筐球”的时候,篮筐后边并没有篮板、后来因为比赛时投不进的球常常“飞”到围观的观众中引起哄闹,于是就有人设法用一块不大规则的铁丝网遮在篮筐后面。这便是篮板前称“遮板”的由来。年纪稍长的人都知道,直到50年代,虽然篮板的功能早已发生变化,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经常把抢篮板球称为抢“遮板球”。 1894年,球场上开始出现把篮筐固定在木板上,用木板代替铁丝网,这种篮板虽然形状各异。五花八门,但因为它有时能将投不进的球反弹入筐,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所以一出现便很受队员们的欢迎。在此基础上,1895年还是由青年会国际学校率先推出一种统一规格为4英尺X6英尺的成形篮板便被广泛采用。直至1932年成立国际篮联以后,篮板才逐步被明确规定为:厚度为3厘米,形状直呈1.05米高、l.80米宽的长方形,板面必须平整,并漆成白色,同时还规定,篮面下沿离地面 2.90米.被固定在板面上一会底盘圈水平面距地面3.05米,应漆成澄色。从1954年起,规则还规定.沿篮板四周的最边沿应画有5厘米宽的黑线(透明篮板面白色),上板面的中央处还要画一横宽O.59米、竖高0.45米的长方形、黑(白)框,线宽也是5厘米,框的底线上沿与篮圈水平面齐平。以上这些规格一直用到今天基本未变。不过在此期间,由于球员投篮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和“巨人”的涌现,为增加投篮难度,有人曾建议把长方形篮板改为面积较小的椭圆形。并升高篮圈高度。后来,椭圆形篮板与长方形篮板虽然并存过一段时期,但一直未被重要比赛所采用,最终被淘汰。 透明的玻璃篮板是1910年前后出现的,但因造价高,工艺复杂,迄今除大型比赛和少数国家外,有利于促进群众活动且用得较多的还是木制篮板。当然,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经过改进的合成玻璃篮板的普及率也正在日益增长。近些年,一种用0.15米厚度橡胶或塑料等软体物包过的合成玻璃篮板已经面世,这可保护球员在空中受到碰撞时少受或不受伤害。
篮球是怎样做成的?
好些的篮球:橡胶做成的球胆,然后用4块熟牛皮拼接缝合而成,然后印上商标以及装饰花纹,一个篮球就OK了,不过鄙人说的只是简单的做法,具体的工序很复杂,有机会去斯伯丁那些场参观下。
记得采纳啊
篮球运动的起源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
当时,他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由于当地盛产桃子,这里的儿童又非常喜欢做用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戏。这使他从中得到启发,并博采足球、曲棍球等其他球类项目的特点,创编了篮球游戏。
随着场地设施的不断改进,篮筐取消了筐底,并改用铁圈代替桃篮,用木板制成篮板代替铁丝挡网,场地增设了中线、中圈和罚球线,比赛改由中场跳球开始。与此同时,场上比赛队员也通常改为每队5人,开始有后卫、守卫、中锋、前锋、留守等位置之分。
此外,奈史密斯制订了一个不太完善的竞赛规则,共13个条款,其中规定不允许带球跑、抱人、推人、绊人、打人等。这大大提高了篮球游戏的趣味性,并且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加这一游戏,从而使篮球运动很快普及到了全美国。
这就是篮球的起源。
扩展资料篮球运动的特点:
1、对抗性:篮球运动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但需要参与者快速奔跑、突然与连续起跳、敏捷反应与力量抗衡。
2、集体性:篮球运动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技战术能力,以及在比赛中表现出的智慧、胆略、意志、活力与创造力,运动员也必须具备勇敢顽强的斗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观赏性:篮球比赛中,可以欣赏到娴熟的运球、巧妙的传球、准确的投篮、机智的抢断、精彩的扣篮和出奇的封盖,再加上攻守交错、对抗变换,从而使比赛双方斗智斗勇,球场形势变化富有戏剧性,能使参与者和观看者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愉悦。
4、趣味性:篮球运动简单易行,趣味性很强,可以因人、因地、因时、因需而异。通过变换各种活动方式,篮球运动更加方便与吸引人们的参与,以达到活跃身心、健身强体的目的,进而提高社会的文明氛围,充实人们业余文化娱乐生活。
5、健身性:人们通过参与篮球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使个性、自信心、审美情趣、意志力、进取心、自我约束等能力都有很好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的道德品质
百度百科-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