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申办程序-北京奥运会申办报告

给我几篇奥运会和国家大事的日记

北京奥运会申办程序-北京奥运会申办报告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将承担奥运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鸟巢”还有一个形象的称谓:“焊绣”精品。与传统的横竖直线条钢结构工程不同,5万吨各种不规则的钢梁和构件通过相互焊接、支撑,组成了网格状马鞍形的“鸟巢”外观。工人们以极其严格的标准“编织”出的这一“焊绣”精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

国家体育场——“鸟巢”夜间效果图 [资料]

8年前,国际奥委会对2008年奥运会10个申请城市进行最初评估,北京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排名非常靠后。

7年前,当“北京”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口中读出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北京,其科技水平的应用能力也备受关注。

8年后,智能交通系统已覆盖整个北京市区,“零排放”汽车将用于奥林匹克中心区,普通市民开始使用3G手机,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将首次运用于奥运会……科技,已渗透到北京奥运会的方方面面。

然而,“科技奥运”的理念是如何出炉、又怎样从理念转化为现实,还鲜为人知。“科技奥运”的台前幕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申奥亮出“科技奥运”牌

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一位专家实地考察后,满意地说:“看来关于北京高科技的问题不用再问了。”

1998年11月25日,人民大会堂。北京市政府向中国奥委会正式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

这标志着自1993年的失利之后,北京代表中国又一次向举办奥运会发起了冲击。1999年,北京奥申委成立。

申办奥运会大致要经过这样的程序:首先成为申请城市,并提交申请报告,回答国际奥委会6个方面的22个问题,以获得候选城市资格,然后组织撰写申办报告,接受各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与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的考察。

在此后8个月征集奥申委会徽和申奥口号的过程中,北京奥申委逐渐形成并确定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申办理念。“奥申委执委会提出这三大理念,是承诺,也是预期未来的中国在这三个领域将会不断进步,希望以奥运会为契机推动北京各相关事业的发展。”时任北京奥申委技术部部长的侯欣逸参与了奥运会申请和申办报告的撰写,他这样解读申奥的初衷。

2000年夏,北京奥申委秘书长王伟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两个月之后,北京以出色的答卷与巴黎等其它4城市一起,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资格。

由申请城市进入候选城市,北京申奥顺利通过“资格赛”,并从此进入“决赛”阶段。

侯欣逸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当时国际奥委会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10个申请城市进行评估,结果在交通和通讯领域,北京的排名比较靠后,甚至低于伊斯坦布尔。

“这种不符合实际的评价对于北京申奥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顾虑和担心,我们撰写申办报告除了应答国际奥委会提出的问题,还要特别描述我国2008年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侯欣逸回忆说。

这次申办面临全新的复杂局面。新的申办程序约法三章:不允许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申办城市,也不允许申办城市走出去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同时对申办城市的对外宣传和接触委员进行了严格限制。国际奥委会将其表达为“无访问,无礼物”,而国际奥委会新增加的委员中一半以上没有来过北京。如何把一个真实的北京展示在委员面前?如何说服国际奥委会相信中国8年后的科技实力?

其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就是后来被人们誉为“红盒子里的北京蓝皮书”的《申办报告》。

申办报告是国际奥委会的一篇“命题作文”,是申办城市递交的最核心的文件。它既是北京承办本届奥运会的标书,是中国向世界的一份承诺书,又是国际奥委会委员投票的重要依据。

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北京奥申委抽调各路精兵强将,根据北京市未来8年的发展规划,夜以继日地展开了报告的撰写工作,内容囊括法律、环保、交通、新闻、住宿等方方面面。

侯欣逸参与、组织撰写的就是第15主题———技术。他回忆说,奥申委技术部联合国内几大电信运营商、广电总局、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等各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并邀请国外专家,慎重讨论,数易其稿。申办报告有关网络、通讯、信息服务等各个部分都渗透着“科技奥运”的理念。他们还在申办报告“技术”部分添加了最后一节———“新机构、新基础设施和新的重要服务”,具体阐述了新科技应用。当时承诺的服务,现在都基本实现了。如给奥运会提供“数字集群通信服务”,可为奥运会组织提供15000部手持机,1000个闭合用户群;提供包括高清晰度电视节目信号的数字有线电视网络服务;提出基于4个any的“综合信息服务”,即让公众能够随时、方便地从官方网站、呼叫中心和手机终端中得到城市、赛事等相关信息等等都已经顺利推动实施。

2001年1月17日,中国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

负责接收的奥委会官员做了4个字评价:“非常出色”。后来对这份报告有一句评语是,“深信中国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满足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

一个月之后,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一行17人,来到北京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这是对北京包括科技实力在内一次全面的“大检阅”。

评估团到通信运营商网管中心考察通信服务能力,到CCTV看电视转播能力,参观了改造的三个场馆,体验了信息亭和智能卡等示范项目。

奥申委技术部还组织了一些科技示范项目,例如:考察团专用车装上了大屏幕的GPS定位系统,实时显示英文北京电子地图定位服务,路线讲解;在评估团下榻和举行会议的北京饭店,陈述会议室门口安装了一套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展示了我国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高技术水平。

另一个科技示范项目是由时任国际田联委员、中国田径协会主席的楼大鹏主持的一场关于竞赛场地的异地联网实时陈述。利用网速达8兆的宽带传输技术,评估团成员与在青岛、上海的奥运赛场实时连线,与陈述人远程交流,高清晰的画面展现了各地的准备情况。

听完陈述后,评估团非常满意,其中有个评估团成员对时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羽联主席的吕圣荣说:“看来关于北京高科技的问题不用再问了。”

时至今日,距离汶川地震已将近一个月了。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全国人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灾难的深重,纷纷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就连身患白血病的人也捐出了自己治病的钱。记得校长在六一庆祝大会上讲过这样一句话,“再大的灾难除以13亿就会变小,再小的关爱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是啊!此时此刻,13亿是一双多么强大而又温暖的手啊!难怪捐款总额会多达441亿多元!

几天以前因强对流天气而失事的直升机在一万多人的全力以赴搜寻下终于找到了,不幸的是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5名机组人员、3名理县民警以及一些伤员。机长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是周总理亲自选定的第一批空军飞行员之一。副机长是一位28岁的小伙子,英俊帅气,地震之前刚刚和女友领了结婚证,却还没来得及举行婚礼,婚期因此而一推再推。灾难不分你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如花一样的年华,一切似乎是在冥冥之中。

地震引发了唐家山的堰塞湖,几天以来,国家一直在租用俄罗斯的直升机运送大型机械,并且调用最有经验的专家和最有实战经验的专业部队去排险。下游有将近130万人口,如果发生溃坝的险情,这些人也将加入无家可归的行列。今天,唐家山又发生了5.4级的余震,使原本即将排除的险情增加了高难度的课题——大坝裂开了缝。如果不及时排水,大坝有可能决口,后果将不堪设想……幸好在黄昏时分,唐家山的堰塞湖已泄洪一半,水流自然冲刷形成了稳定的河床,实现了成功排险。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能长长地舒一口气了。

屋漏偏逢下雨。地震的忧患仍在进行,暴雨无情地袭击了南方的部分省市,有些人于洪涝灾害中。这真是一个多事之秋啊!

冬奥会申办程序包括报名阶段和什么阶段?

冬奥会申办程序包括报名阶段和最终申办文件提交阶段。

据介绍,申办程序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报名阶段。有意申办的城市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奥委会可以在今年11月14日之前向国际奥委会报名,并于2014年3月14日之前提交申办文件。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将在报名城市中筛选出数个候选城市。

第二阶段里,最终申办文件须于2015年1月提交。国际奥委会专家组此后将对候选城市进行考察,并给出考察报告。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7届全会将选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

2020年第三届冬季青奥会申办程序也于6日启动,提名须于2013年11月28日前提交,主办城市于2015年5月或6月确定。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外文名:Winter Olympic Games)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每四年举办一届,参与国遍布五大洲。

冬奥会首届举办于1924年法国夏慕尼,此后往往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办。后经国际奥委会决定,冬奥会自1994年起与夏季奥运会相间两年举办。自1924年开始第1届,截至2018年共举办了23届。

第24届冬奥会将于2022年02月04日至02月20日在中国北京和张家口举行。

为什么说北京申奥之后是第一个即举办冬奥会又举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而不说中国是第一个那样的国家呢?

奥运会不同于足球世界杯,奥运会申办是以城市为单位,一般所有赛事也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城市内举办。当然北京是第一个即举办冬奥会又举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而中国是第一个同时举办冬奥会和夏季奥的国家。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999年的第110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通过新的奥运会主办城市选举程序,整个申办过程需时约两年。通常在该届奥运举办的7年前会投票确定主办城市。

北京冬奥会或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张家口同为主办城市,也是中国继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后,中国第三次举办的奥运赛事。

中国怎么申奥成功的

首先是咱们自己的努力,通过各种宣传,把北京和中国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了世界,让世界相信中国,相信北京,从而将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了中国。

其次是很多国际友人的帮助。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就非常支持中国申办奥运会,他在2001年的国际奥委会莫斯科执委会上曾经这样对奥委会委员们说:如果你们想对我21年来的工作表示感谢或者赞赏,那就请投票支持北京。很多国际奥委会委员,尤其是很多来自非洲和亚洲的委员不仅自己投票支持中国,还帮中国去做其他委员的工作帮中国拉票。还有些外籍委员对中国的申办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中国申办工作做出很大贡献。

第三呢可以认为是一种平衡吧。1993年中国第一次申奥时遇到了很多外部阻力,最后以最微弱的劣势(2票)败给了悉尼。而后来悉尼爆出了贿选丑闻,让人更加同情中国。在2001年的投票中,不少在93年选择悉尼的委员都表态支持北京。另外在其他城市竞争其他届次奥运会的时候,中国也给与了支持。反过来,这也是一种人情上的回报。在这方面,俄罗斯奥委会委员斯米尔诺夫是典型例子。

第四,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恶毒攻击和无端指责起了相反的作用,在很多正直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感,有些委员原先还在犹豫,后来也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坚决支持中国。苏联在申办1980年奥运会时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中国申奥的过程

2001年 7月13日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在此之前,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澜以及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向国际奥委会作陈述报告,并就环境、反兴奋剂、交通、语言等问题回答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提问。

2001年 7月12日 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著名的大剧院隆重开幕。。来俄罗斯参加本次全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也出席了开幕式。同日中午,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莫斯科斯拉夫饭店新闻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奥申委代表团按照以往抽签顺序排在大阪、巴黎、多伦多之后第四个出场。

2001年 7月10日 副总理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一百一十二次全体会议。随同一同前往的有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和副秘书长徐绍史等。

2001年 7月 3日 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北京宣布:副总理将于2001年7月10日至14日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召开的第112次全体会议。

2001年 6月30日 "北京奥运·炎黄之光--海峡两岸长跑" 活动历时半月到达终点--北京。这次活动自6月16日在台北起跑,先后经过高雄、深圳、宁波、杭州、上海、无锡、南京、青岛,所到之处均得到了当地体育部门及市民的积极响应,参加各地长跑活动的总计有数万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张发强和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刘敬民为长跑活动鸣枪发令。在北京奥申委形象大使邓亚萍、田径名将邹振先等领跑下,长跑活动进入高潮。

2001年 2月24日 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在北京进行第四天也是最后一天的考察。上午,北京奥申委向评估团陈述了技术、医疗卫生、安全保卫、传播和媒体、奥林匹克主义与文化5个主题。下午评估团兵分两路,分别参观考察了朝阳公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电信公司、中央电视台、奥体中心、中华世纪坛等。同日下午,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维尔布鲁根主席和评估团全体成员出席,维尔布鲁根主席等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2000年6月19日 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

2000年6月18日 北京奥申委秘书长王伟启程,前往国际奥委会总部递交申办城市必答的22个问题的答卷。

2000年6月13日 市长刘淇主持第23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了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刘淇强调,举全市之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进申奥工作。

2000年6月上旬 北京奥申委颁布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名称、会徽等标志使用管理暂行规定》。

2000年6月1日 奥运畅想少儿绘画大赛在北京贵宾楼举行了颁奖仪式。北京小学的王一南和成都青少年宫的赵岳获得了在中国国内举行的大赛的特等奖。他们将代表中国儿童前往澳大利亚观摩悉尼奥运会。

2000年5月27日在王府井工美大厦立起申奥倒计时牌,这是北(上午) 京市民自发设立的第一块申奥倒计时牌。

2000年5月19日

北京奥申委主席刘淇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题目为《扎实推进北京申办工作》。

2000年5月18日 奥申委领导小组举行第四次扩大会议,听取奥申委前段工作汇报。市委书记指出,总理代表、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讲话,表达了北京市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支持申办的热情。他强调要有声有色扎扎实实推进申办工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